處暑迎接涼秋,養生守護健康
8月23日22:47進入節氣「處暑」,寓意夏暑結束,天氣逐漸轉涼。處暑是入秋後的第二個節氣,雖然台灣地處低緯度,秋涼尚需時日,但季節轉換之際,晝夜溫差加大,白天炎熱、夜晚涼爽,需留意起居飲食,保護健康。

頭部與腹部保暖,避免寒邪侵襲
俗語說:「秋老虎,毒如虎。」雖然已入秋,但白天仍高溫炎熱,讓人貪涼,清涼的穿著在街上隨處可見。然而,秋風已起,午後常有突如其來的大雨,稍不注意寒邪便會入侵體內,影響健康。
古人稱頭部為「諸陽之會」,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部位,因毛孔常處於張開狀態,容易因吹風淋雨引發頭痛、暈眩。出門可戴帽子,避免淋雨,洗頭後應立即擦乾,以防寒邪侵襲。
腹部尤其是肚臍,由於皮膚薄、無脂肪,寒氣易由此入侵。長輩與幼童更需注意腹部保暖,避免腹痛或腹瀉。夜晚可用肚兜裹腹,甚至在肚兜內放入中藥布包,以防踢被著涼。
秋飲食去辛增酸,潤燥養肺
中醫認為「秋主燥金」,燥熱易傷肺,引發呼吸道不適或皮膚乾癢。秋季養生重點在「去燥」、「去溼」與「潤肺」,飲食應謹記「去辛增酸」,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,多食酸性食物,以潤燥養肺。
水是解燥的首要解決方案。秋季應多補充水分,除了喝水,也可適量補充飲料與電解質。居家可以擺放盆栽、養魚水草,以保持空氣濕潤,防止乾燥加劇人體水分流失。
飲食方面,紅豆、薏苡仁等食材有助於去除體內多餘濕氣。過敏體質與易感冒者可食用白木耳、百合、梨子、蜂蜜等食材,烹調成粥品或甜品,滋養肺陰、潤燥生津。日常保養也可使用天然草藥與植物精油製成的油膏或精油,來滋潤養護皮膚。
早睡早起,經常活動保持好心情
入秋後宜早睡早起,以蓄養陽氣。日夜顛倒的作息易損耗元氣,降低免疫力。建議作息規律,晚上10點前入睡,早上6點左右起床,並可在子(23:00〜01:00)午(11:00〜13:00)時段靜臥休息,養精蓄銳。
雖然白天仍炎熱,但應開窗保持室內空氣流通。公共場所無法避免使用空調,進出時應增減衣物,防止忽冷忽熱影響健康。
隨著秋風漸起,大地逐漸呈現蕭瑟景象,容易引發「悲秋」情懷。為保持好心情,建議養成固定運動習慣,並在休閒時到戶外走走,曬曬太陽,接受陽光與自然的洗禮,隨時挹注正能量,讓自己保持樂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