跑道上的燈塔:認識視障陪跑員
跑道上的燈塔:視障陪跑員的使命與微笑曲線
在我們身邊,有一群人默默地付出時間與體力用行動傳遞溫暖,他們是視障陪跑員。這份特別的志工角色,不僅僅是牽著視障跑者跑步,更是一份對生命的陪伴和支持。他們的存在,對視障跑者而言,他們如燈塔般,為每一步提供方向與安全,也帶來更多的信任與希望,也讓視障者可以走出限制,迎向跑道,感受自由的奔馳。
陪跑團的成長:認識中華視障路跑運動協會
在伯立歐公益路跑採訪台中黎明視障陪跑團團長陳文龍,他熱情介紹關於【中華視障路跑運動協會】自 1999 年成立以來,在全台已有 14 個陪跑團,分佈於基隆、台北、桃園、新竹、台中、台南、高雄七個縣市。每個陪跑團的志工都懷抱同一個信念——帶著視障朋友走到室外,不只是跑步,健走也是一種享受生活的方式。如果有視障朋友願意一起出來運動團練,都歡迎與他們聯繫。
陪跑不僅僅是一項技術,更是一種用心的交流與陪伴。他希望有更多志工能加入這個行列,一同用愛心與耐心,為視障者的生活增添更多色彩。「陪跑的快樂不只在於完成比賽,而是那一路上的互動與支持。」
為什麼需要視障陪跑員?
- 安全的守護者: 視障者在跑步時,無法像一般人清楚地辨認地面狀況或方向,可能會遇到突如其來的障礙物。陪跑員能即時提醒,幫助視障跑者避開風險,讓運動更安全。
- 自由的實現者: 視障者也需要運動,渴望奔跑的自由,但環境限制可能讓他們卻步。陪跑員的支持,給了他們突破限制的勇氣與可能性,讓他們能像每個人一樣,在跑道上迎風奔馳,也能放心加入運動行列。
- 信任的橋樑: 陪跑跑步不僅是體能挑戰,更是一場心理的對話。陪跑員用心傾聽、耐心陪伴,建立了彼此之間深刻的信任,讓視障跑者能夠更放鬆、更專注。
視障陪跑員的養成與挑戰
成為視障陪跑員志工需要堅持與莫忘初衷的信念,協會提供專業培訓都不難,其實最大的門檻是時間!一般來說,陪跑員需要完成 40 小時的正式訓練,除了學習如何用繩子引導、掌握視障者的步伐,並學會與他們溝通的方式,然後練習默契。
- 挑戰一:默契的培養 陪跑員最重要的能力之一,是與視障跑者建立默契。用 45 公分的陪跑繩來說,這條小小的繩子承載的不只是距離的測量,更是彼此間細膩的信任。透過繩子的擺動,他們預測彼此的位置,調整速度,避免碰撞。對於不熟悉的陪跑夥伴,往往需要多次的練習與溝通,才能跑出彼此的默契與信心。
- 挑戰二:放下自我 「放下自我」是許多陪跑員常提到的觀念。這並不是否定自己的價值,而是學會以視障跑者的需求為主。例如,陪跑員需要適應對方的速度、調整自己的步調,甚至可能要降低自己的運動習慣,以便配合跑者的步幅。而視障跑者也會配合陪跑員速度,這是一種雙向的體諒與配合。
要成為中華視障路跑運動協會的視障陪跑員,您可以按照以下步驟進行:
- 參加居家練跑: 全省14個 居家跑團服務據點,定期舉辦練跑活動,歡迎有興趣者參與,與視障跑者培養默契。
- 接受正式培訓: 中華視障路跑運動協會每年舉辦多次陪跑員培訓營,內容涵蓋陪跑技巧、注意事項等。完成培訓後,可獲得「陪跑受訓證書」。
- 累積陪跑經驗: 參與多次陪跑活動,累積經驗,並在完成5場的陪跑賽事後,可申請正式的陪跑員證書
如果您也想陪視障朋友邁向健康、奔向自由~可以加入中華視障路跑運動協會社團,聯繫離你最近的跑團團長。點我查看資訊
陪跑繩的兩端:信任與責任
台中黎明視障陪跑團團長陳文龍在社團發表:「陪跑繩的兩端,一邊是信任,一邊是責任,完美配合,就成一條『微笑曲線』。」這段話,不僅溫暖而美好,也點出了陪跑員的重要性。陪跑繩承載的,不僅是腳步的同步,更是心靈的連結。它帶領視障者迎向自由的跑道,也讓陪跑員的生命旅程多了一份厚度。
加入這場燈塔之旅
陳文龍團長最後呼籲:「我們需要更多的陪跑志工,來帶領視障朋友不僅走進運動的世界,也走進更豐富的社會生活。」陪跑不僅是單純的運動,而是一份雙向的成長。對跑者而言,陪跑員是一道燈塔;對陪跑員而言,跑者則是一面鏡子,反映出生命中的堅韌與美好。 如果你熱愛運動,願意以你的雙腳和雙手為視障者照亮前方,陪跑將是你值得加入的一場旅程。讓我們一同牽起陪跑繩,拉出那條連結信任與責任的微笑曲線,在跑道上發現更多生命的感動。
後記:
最後感謝中華視障陪跑運動協會 台中黎明視障陪跑團團長 陳文龍 的分享,以及當天接受採訪的陪跑員及視障跑者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