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際工殤日 × 全國職場安全健康週|新世代職災的隱形黑馬:肌肉骨骼疾患(MSDs)
國際工殤日的由來:從悼念到覺醒
每年的4月28日是「國際工殤日(Workers' Memorial Day)」,又稱「世界職業安全衛生日」。這一天源於加拿大勞工團體的倡議,原意為悼念因工殉職、罹病的勞工,後來逐漸發展為全球對職業安全健康的反思與推動日。
台灣則將這一週訂為「全國職場安全健康週」,希望透過各界響應,強化企業與社會對勞工職場風險的關注、預防傷害發生,並提升健康意識。
這週的核心更著重在防護機制的宣導:「危險不會等你準備好,防護卻能早一步。」安全不是習慣成自然,而是每一天都該有意識的選擇做好防護。
2024年工安數據警示:墜落、爆炸、重壓仍高居前三大災害類型
根據2024年(民國113年)勞動部與媒體公開資料統計,職業災害仍以「高處墜落」、「爆炸火災」、「物體倒塌壓傷」為主因,顯示台灣職場安全依然面臨重大挑戰。
災害類型分析:
- 高處墜落:營造業為重災區,占重大死傷職災的首位,尤其板模工、鷹架作業員等高空職種風險極高。
- 爆炸與火災:化工、倉儲、餐飲加工等高壓作業環境,仍常見氣爆、水蒸氣管線破裂等事故。
- 物體倒塌與重壓:工程現場常因作業疏失導致大型結構、貨物壓傷作業員。
- 吊掛作業與起重機事故:吊籃斷裂、塔吊傾倒等事件亦時有所聞。
- 其他類型:包含感電、中毒、沼氣缺氧、設備夾傷等,也不容忽視。
根據近年統計,台灣每年約有逾2萬件職災通報案例,平均每天有超過50位勞工受傷或病倒於工作現場。
這些數字背後,是一雙雙撐起家庭的手,是原本可以被避免的生命代價。 它提醒我們:「你覺得麻煩的那一步,剛好就是保命的那一步」,風險不能忽略,安全是日常最重要的責任。
工安事件不是突如其來,而是早有徵兆
每當工安事件發生,新聞標題總是寫著「意外」、「突然」、「悲劇」。但真相往往是——這些所謂的「意外」,其實早有跡可循。
多數工安事故並非天災般無法預測,而是可以被預防卻被輕忽的連鎖錯誤。問題不在於事件多「難料」,而在於我們對風險早已「習以為常」。
缺乏預知危險的意識
不少人對「危險」的感知偏低,認為沒出事就是安全。像是:沒有人掉下去過 ➡️ 就覺得鷹架不需要強化
前幾次吊掛沒事 ➡️ 就忽略基本的安全檢查
我常在這裡抽菸都沒事 ➡️ 貪一時之快,卻可能引發不可逆的損失
⚠️ 問題不是危險不存在,而是自己親手打開了危險的大門。
對防護措施感到「麻煩」、「耽誤時間」
工地上最常聽到的話是:「快一點啦!」「穿這個太熱了啦!」「沒那麼誇張啦」
這些話表面是情緒,實際上是一種文化性自毀:集體合理化偷省、忽略、草率完成的危險行為。
少做一步,就少了一層保護;省了幾分鐘,卻可能讓家人等你回家的時間無限延長。
存有僥倖心理
「我做了十年都沒事」、「只是一下子啦」、「這麼多人沒戴我也不會怎樣吧」 這種賭博式心態,是最致命的工安病毒。
因為危險從不挑人——它只找那個沒有防備的人。
工安問題不容輕忽,它不只是牽扯到個人生死,很有可能會是一場無法挽回的大災難!
下一次再有人說:「應該沒差吧?」你要記得跟他說:「這句話,可能是災難的開場白。」
肌肉骨骼疾患(MSDs):新世代職災的隱形黑馬
根據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、國際勞工組織(ILO)以及許多國家職業安全健康機構的研究和統計,肌肉骨骼疾患(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, MSDs)正日益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職場健康問題,甚至被形容為「新時代的職災黑馬」。
相較於可能一夕間造成嚴重創傷或危及生命的意外事故,肌肉骨骼疾患往往不是立即性的傷害。它們是由於長期、重複性的工作動作、不良姿勢、過度施力或缺乏足夠休息等因素,日積月累對身體組織(如肌肉、肌腱、神經、關節等)造成的慢性損傷。雖然看似不如立即性事故怵目驚心,但這些慢性的痠痛、僵硬與功能減損,卻能一點一滴地侵蝕勞動者的健康,嚴重影響其工作表現,甚至逐步「摧毀」他們賴以為生的工作能力,造成長期性的工作力損失與生活品質下降。因此,MSDs是當代職場中一個不容忽視的隱形殺手,需要我們給予足夠的關注與預防。
MSDs 是可預防、可舒緩的,不要等到痠痛變成無法逆轉的傷,才發現——最早出現的警訊,其實你每天都感覺得到。
勞工自己,也要學會保護自己——職場安全的第一道防線
職場安全與健康不能只仰賴制度或管理者的提醒,真正站在現場的你,才是風險感知的最前線。 有時候,一念之差就是差別生死;一個舉動,就能守住明天的平安。
以下是勞工自我保護的幾項關鍵行動指南:
提高預知危險意識:
別把「沒出事」當成「很安全」。學會辨識工作中常見的危險源(如高處、電線、壓力容器、易燃區等),才能提前應對。
⚠️多問一句「這動作安全嗎?」比事後後悔有用得多。
正確使用防護裝備:
安全帽不是裝飾,護具不是累贅。 每一樣個人防護裝備(PPE)都是為了「萬一那一秒」存在的。
別因為熱、重、麻煩就輕忽——戴上裝備,是對自己、家人負責。
建立身體自我覺察力:
每天上班前,給自己30秒,做一個「身體啟動檢查」,注意一下自身狀況,有些微小的不適,有時是身體正在發出求救訊號。
很多突發的健康危機(像是心血管事件、急性腰椎壓迫、肌肉痙攣),往往不是毫無預兆,而是我們選擇忽略了「一直在痠」、「偶爾刺痛」、「突然喘不過氣」這些前奏。
下班後,也別忘了跟自己說一聲:「今天辛苦了!」泡個熱水、伸展筋骨、貼個痠痛貼布,都比你繼續忍痛追劇還有效。
學會正確動作與姿勢:
工作中學會符合人體工學很重要,例如:搬重物要「蹲下來抱,不要彎腰硬扛」;打電腦螢幕要「與眼睛齊平,一直低著頭容易肩頸痠痛」;長時間久坐「不要翹腳、要定時起身活動」 這些聽起來簡單,卻容易被遺忘~這都是預防MSDs最有效的方法之一。
工作中安排適當的休息與伸展:
別讓自己成為久坐、久站、久用力的職災候選人。 每工作50分鐘,站起來轉轉肩膀、活動一下頸部、手腕,幫自己「重開機」也重啟續航力。
勇敢說出口,有狀況不要忍耐:
工作上有不適、有難處、有危險,請勇敢跟主管、工地主任、職安人員說。 留得青山在,不怕沒材燒~沉默不能換來多少錢,反而會錯過改善的機會。
✅ 安全文化的第一步,就是讓「說出來」成為常態。
❤️你的健康,是你最有價值的資產
你是家庭的支柱,是現場的主角,也是你自己人生的第一順位。
不論你在哪一行,請先照顧好自己,才有力氣繼續照顧別人與完成你的工作夢想。
打造友善職場,不只是責任,更是選擇
打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,不只靠制度,也不該只有企業在努力,一個真正有溫度的職場,需要整個社會一起來。
- 對勞工:多一點防護意識,學會傾聽身體的聲音,主動關懷同事夥伴
- 對雇主:不是只發裝備,更要發現風險,做危機管控與安全教育。合理班表設計到關懷制度,幸福企業不是夢
- 對社會:少一點冷漠,多一點理解。職災從不是新聞裡的別人,而是可能出現在你我身邊的誰。
✅ 讓「安全」不是喊口號,而是日常裡的默契。
正光55年,陪勞動朋友一起撐住每一天
您的辛苦,正光都知道。
從清晨天未亮就出門的物流員、站一整天的第一線作業者, 到深夜還沒收工的護理師、眼睛一刻不得離開螢幕的爆肝工程師—— 正光始終把「勞工的健康」放在心上。
我們用累積55年的經驗,專注研究痠痛舒緩之道。 全系列產品採草本中藥精華,無類固醇、溫和不刺激,適合天天使用, 為你忙碌的身體降下壓力,為你撐住每一場職場硬仗。
這一週,不只是紀念,更是彼此的提醒: 讓每個職場更安全,讓每位勞工都能平安回家。
正光製藥——在你最需要的時候,始終都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