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光金絲貼新品上市 天然草本快速舒緩

小暑:盛熱漸起,藤花與心同伸展

小暑不小,花開正盛——來點清涼,也來點動靜


小暑是什麼?熱浪升級,身體要會降火,心情要能降躁


小暑,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,於每年國曆的7月7日前後到來。別看它名字「小」,實際上是盛夏的起手式,氣溫持續攀升、濕氣滯留、悶熱到情緒都容易爆表。

想在這樣的節氣裡過得舒服,不是硬撐,也不是只靠冷氣續命。中醫的智慧告訴我們,順應節氣的養生之道在於尋求一種巧妙的平衡——「清中帶補,動靜相宜」。我們要讓身體透過適度排汗來散熱祛濕,同時也要給予心靈沉靜下來的空間,以安撫夏季旺盛的「心火」。讓身體有汗可流,讓心神有靜可守,這便是小暑時節最和諧的養生節奏。

此刻,也正是凌霄花不畏炎熱、節節抽長的時節。它依附著支點,奮力向上舒展,那橘紅色的花朵在驕陽下顯得格外耀眼。彷彿也在提醒著我們:即使身處酷暑之中,只要找對方法,生命依然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從容舒展之路。

正光金絲虎帶你了解小暑養生


被誤解的凌霄花:是趨炎附勢,還是借力使力的智慧?


植物界中,並非所有成員都以獨立自主的姿態傲然挺立,凌霄花就選擇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生存之道。它從不強勢爭搶,只是沉靜地尋覓一處可以信賴的支撐——無論是一面老牆,或一株大樹,然後便順勢向上,默默攀爬。當人們終於注意到它的存在時,它早已將一串串燦爛的橘紅花朵,如節慶的燈籠般,沿著牆垣高掛,開出一道節節向上的風景。

這種生長方式,從古至今引來了一些世俗的批評,認為它「趨炎附勢」,必須依附外力才能成就自己的一片繁華。然而,唐代的大詩人白居易,又是如何看待的呢?

這首《詠凌霄花》究竟是讚賞還是批評?或許,一個更為深刻的解讀,是將它視為人生課題的兩個階段。

白居易的詠凌霄花

詩的前半段,恰如我們的「成長階段」:


「有木名凌霄,擢秀非孤標。
偶依一株樹,遂抽百尺條。」

此時的凌霄花,如同需要家庭、師長或朋友扶持的我們,懂得尋找並利用一個好的支點,將支持化為自己向上的力量。那句網路流傳的金句——「你的歲月靜好,正因有人替你負重前行」——便是這個階段最貼切的註解。

然而,白居易的詩並未停在這裡,他話鋒一轉,用冷峻的筆觸描繪了故事的結局:


「一旦樹摧倒,獨立暫飄颻。
疾風從東來,吹折不終朝。」

這幾句詩描寫了驚人的轉折:所依附的大樹一旦倒下,看似風光的凌霄花只能短暫地在風中無助飄搖,最終,一陣強風就能輕易將它摧毀。

這便是白居易最發人深省的提醒,因為人生終將迎來一個課題:沒有人能支撐你一輩子,你終究得靠自己。

因此,賞著凌霄花,我們除了要深深感謝那些為我們負重的支點,更要提醒自己,我們能否在「成長期」努力茁壯,將這份力量內化,長出能讓自己安身立命的、獨一無二的「百尺條」與穩固根系。


不只寄寓深意,更是一味良藥


凌霄花的美,由外在延伸至內涵。在中醫藥典的記載中,它是一味功效明確的良藥。

  • 性味: 性微寒、味甘酸。
  • 功效: 具有活血通經、涼血祛風、清熱止癢的作用。
  • 主治: 常用於治療婦科的經閉痛經、跌打損傷的瘀血腫痛,以及因血熱風燥引起的風疹搔癢、痤瘡等夏季常見症狀。

凌霄花不只是外在亮眼的「顏值派」,更是內外兼修的「實力派」。


📍賞花小撇步


凌霄花的美,往往在於不期而遇。它不常以壯盛的花海姿態出現,更可能是在城市的老宅巷弄間,或是在公園靜謐的一角。
下一次散步時,不妨留心牆頭與樹梢,或許就能與這份溫柔而堅韌的美好,來一場驚喜的相遇。

AI生成凌霄花示意


小暑養生怎麼做? 吃得清、喝得巧、動得剛好、靜得下來


小暑這一波熱,不是用硬撐的方式扛過去,而是用更聰明的節奏活出涼得剛好、動得剛好、靜得剛好的生活感。
從吃什麼到怎麼動、怎麼靜,都有講究,關鍵是讓身體會「調節」,而不是被天氣牽著走。


吃什麼?清爽不燥才是關鍵。

  • 清熱解暑:綠豆、苦瓜、百合、蓮子。
  • 去濕健脾:薏仁、赤小豆、冬瓜。
  • 水果選擇:西瓜、桑椹、鳳梨,涼得剛剛好。

喝什麼?廣式煲湯系才是真養生。

不是隨便喝湯,而是像廣東人那樣用時間煲一鍋溫補又不燥的老火湯,像冬瓜薏仁排骨湯、蓮子百合雞湯,幫身體降溫又補氣,安靜但有力。


怎麼動?早動微汗、午後小憩,動靜之間剛剛好。

  • 早上動一動,氣血開啟。
  • 中午小睡片刻,讓陽氣回穩。
  • 晚上按穴位放鬆,不躁才能睡得深。

心怎麼養?慢一點,靜一點,別急著燃燒自己。

小暑最怕心浮氣躁,身體熱,情緒更熱。
👉 試著每天給自己 10 分鐘靜心時光:早晨睡前不滑手機、午休睡前都可以練習腹式呼吸法、,讓身體有空間調頻,情緒才不會跟著天氣爆炸。



穴位養生:清心降火 × 健脾祛濕 × 疏風解暑


👉 夏季身心不適?試試這6個對症穴位,幫你清火、祛濕、退暑氣!

夏日天氣悶熱,若你常感到煩躁難眠、肩頸僵硬、食慾不振、甚至有中暑症狀,可能是體內的「火氣」和「濕氣」作怪。
中醫強調順應自然、調節陰陽,以下為你推薦6個夏季必按穴位,從頭到腳,逐一調理,舒緩夏季常見的不適症狀。


🍃 第一類|清心降火 × 安定神志


清心降火 × 安定神志~按勞宮穴跟湧泉穴

勞宮穴

  • 位置:手掌心,中指自然握拳所指之處。
  • 功效:清心火、安神志,舒緩煩躁、掌心發熱、手心冒汗等情緒性燥熱。
  • 按摩方式:用大拇指按壓約2–3分鐘,左右手交替進行。

✅適合:壓力大、情緒不穩、易出汗者


湧泉穴

  • 位置:腳掌前三分之一處、腳心凹陷處。
  • 功效:滋陰降火,引虛火下行,改善失眠、頭暈、口乾等虛熱症。
  • 按摩方式:睡前泡腳後,用拇指按揉20–30次效果佳。

✅適合:晚上睡不好、心煩口乾、夏天上熱下寒體質者



💧 第二類|健脾祛濕 × 消除沉重


健脾祛濕 × 消除沉重 按陰陵泉穴跟中脘穴

陰陵泉穴

  • 位置:小腿內側脛骨下緣至膝蓋下方凹陷處。
  • 功效:健脾利濕,改善水腫、四肢無力、濕重腸胃不適。
  • 按摩方式:按揉2–3分鐘至痠脹感明顯。

✅適合:濕氣重、水腫、腹瀉、梅雨天容易疲累者


中脘穴

  • 位置:肚臍上方約四指寬處。
  • 功效:促進消化、緩解腹脹,調理脾胃功能、提升食慾。
  • 按摩方式:飯後30分鐘,用掌心順時針按摩3–5分鐘。

✅適合:吃不下、常脹氣、夏天消化力差者


☀️ 第三類|疏風清熱 × 解暑防痧


疏風清熱 × 解暑防痧 按曲池穴跟合谷穴

曲池穴

  • 位置:手肘彎曲時,外側橫紋末端凹陷處。
  • 功效:清熱解毒、退燒消腫、對濕疹、痱子等熱性皮膚症狀特別有感。
  • 按摩方式:用拇指垂直按壓並撥筋,至痠麻為止。

✅適合:中暑頭痛、皮膚癢、身體發熱者


合谷穴(⚠️孕婦禁按)

  • 位置:手背虎口,拇指與食指間,肌肉隆起的最高點。
  • 功效:止痛開竅,清熱解表。可緩解頭痛、牙痛、臉部熱感等症狀。
  • 按摩法:用另一手指上下對捏,強度以痠脹為佳。

✅適合:中暑頭痛、臉熱牙痛、精神昏沉時


😎 小結|這樣搭配更有效

  • 清心安神類(勞宮+湧泉) 👉 睡前搭配使用,舒壓好眠。
  • 健脾祛濕類(陰陵泉+中脘) 👉 午後按壓,提升元氣、恢復食慾。
  • 防暑解熱類(曲池+合谷) 👉 出門前或中暑初期按壓,可有效緩解症狀。


正光陪你——涼中有力,熱裡有節奏


在這個什麼都容易「上火」的節氣裡,與其硬撐逞強,不如換個方式走過夏天。
正光陪你,整理好小暑的養生步調,推薦兩款夏日必備小物: 正光勁油 × 正光二合一精油棒 讓你隨時隨地,沁涼舒心,穩定情緒,清爽不費力。

🌿 養生不必老派,也不一定要嚴格。 只要願意傾聽身體的節奏,一點小改變,也能帶來剛剛好的清涼與穩定。

正光陪你靜靜發光,涼涼過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