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糖尿病日 | 疲勞痠痛是糖尿病初期警訊?一篇文看懂預防與徵兆
TL;DR
- 年輕化趨勢: 糖尿病不再是中老年專屬,手搖飲、久坐、高壓生活都是風險因子。
- 初期警訊: 糖尿病「非典型症狀」常被誤認為單純的「疲勞」、「無力感」或「抽筋」。
- 警訊分辨: 如果「疲勞痠痛」伴隨「三多一少」(吃多、喝多、尿多、體重減少),應立即就醫。
- 預防關鍵: 預防糖尿病的關鍵在於「聰明飲食」、「規律運動」及「體重控制」。
11/14 世界糖尿病日提醒:疲勞也是警訊?談糖尿病的預防與初期徵兆

11 月 14 日是「世界糖尿病日」。在過去,我們總認為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專利,但如今,這個「甜蜜的負擔」正快速向年輕族群甚至兒童擴散。
根據統計,全球的糖尿病患者年齡層正在不斷下降,手搖飲文化、精緻飲食、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,都讓我們成為高風險族群。許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已身處「糖尿病前期」。
據 WHO統計,糖尿病患者這幾十年間已增加4倍!在世界糖尿病日的今天,金絲虎帶大家從「預防」與「早期發現」開始認識糖尿病這沈默的大魔王,一起守護我們自己跟家人。
撼動觀念:糖尿病不再是中老年專屬
你還以為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嗎? 錯!糖尿病正在年輕化。
我們常常以為第 2 型糖尿病是成人才會得的病,但世界衛生組織 (WHO) 已經明確警告,這個觀念必須改變了:
【世界衛生組織 (WHO) 警訊】
「超過 95% 的糖尿病患者患有第 2 型糖尿病。... 直到最近,這種類型的糖尿病只見於成年人,但現在兒童的發生率也越來越高。」— WHO Diabetes Fact Sheet, 2024
而近年在門診中,20~30 歲的第 2 型糖尿病患者逐漸增多,原因與現代生活方式息息相關:
- 高糖飲食: 手搖飲、甜點、加工食品,讓我們的胰島素長期處於「加班」狀態,久而久之就「過勞」了。
- 活動量不足: 久坐辦公室,缺乏運動,導致肌肉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下降。
- 壓力與作息: 長期熬夜和壓力,也會干擾內分泌,影響血糖穩定。
年齡不再是可以揮霍的本錢,糖尿病的年輕化,代表預防工作刻不容緩,必須從小就開始養成。
積極預防:打造「穩糖」的健康防線
好消息是,第二型糖尿病在「前期」階段是可逆的。我們都可以透過生活型態的改變,為自己與家人建立強大的防護網:
1. 聰明擇食: 減少精緻澱粉(白米飯、麵條、麵包)和「添加糖」(飲料、甜點)的攝取。多選擇全穀物、大量蔬菜和優質蛋白質。
2. 規律運動: 運動是提升「胰島素敏感度」最有效的方式。每週至少 150 分鐘的中強度運動,如快走、慢跑、騎自行車,都能幫助肌肉更有效地利用血糖。
3. 維持理想體重: 肥胖是糖尿病最大的風險因子。只要減去 5-10% 的體重,就能顯著降低發病風險。
4. 定期健康檢查: 有家族史或體重過重的朋友,應每年定期檢查空腹血糖和糖化血色素 (HbA1c),及早發現,及早介入。
關鍵警訊:你以為的「肌肉痠痛」,恐是糖尿病「無聲的初期」!
很多人不知道,第 2 型糖尿病的症狀可能非常輕微,甚至需要數年才能被發現。
【世界衛生組織 (WHO) 提醒】
「第 2 型糖尿病的症狀可能較輕... 因此,該疾病可能在發病數年後才被確診,此時併發症可能已經出現。」— WHO Diabetes Fact Sheet, 2024
雖然典型的警訊是「三多一少」(吃多、喝多、尿多、體重減輕),但一些 非典型症狀 同樣常見,例如: 疲倦、肌肉痠軟、容易抽筋、四肢刺麻感或倦怠。
這些症狀不是糖尿病最典型的表現,但在血糖波動或脫水狀態下常會出現,因此值得提高警覺。 如果你發現自己有以下這兩種「看似沒什麼」的狀況,請務必提高警覺:
警訊一:莫名的疲勞與全身痠軟
- 原因: 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警訊!在糖尿病的早期階段,常會出現 胰島素阻抗:胰島素明明存在,但功能下降,使得血液中的葡萄糖不容易進入細胞被利用。
- 感受: 你的肌肉和細胞很餓、缺乏能量。這會讓你感到「莫名的疲倦」、「全身提不起勁」、「休息了也好不了的痠軟感」。
警訊二:容易抽筋或肌肉僵硬
- 原因:頻繁排尿 會造成身體大量流失水分與電解質(如:鈉、鉀、鎂),電解質失衡會讓肌肉更容易痙攣或僵硬。長期血糖偏高 也會影響周邊神經的傳導功能,可能造成腿部刺麻、灼熱感或感覺異常。
- 感受:你的肌肉變得特別容易痙攣(抽筋)或僵硬。小腿或腳底很容易抽筋,肌肉僵硬、緊繃、一下就疲勞,偶爾出現刺麻、麻木或像電流掃過的感覺,運動後恢復變慢,甚至日常走路也覺得腿沉重
請你立刻檢視:別讓「習慣」耽誤了你!
人體有一個非常危險的機制,就是「習慣疼痛」或「習慣疲勞」。
如果你的「痠痛」不是來自特定的運動或勞損,而是一種「長期的疲倦無力感」,或是「容易抽筋」——你是否也漸漸「習慣」了?甚至覺得「這沒什麼,睡一覺就好」?
這就是最危險的陷阱!
這不是你該習慣的「小毛病」,而是身體在用「輕微症狀」發出的求救訊號!
尤其是當它伴隨著「三多一少」(吃多、喝多、尿多、體重不明減少)的任何一項時... 這代表你的身體正在「喊救命」,這絕對不是貼布能解決的問題了!
不要因為「習慣了」就忽略它。及早發現、及早治療、並立即開始改變生活習慣,是逆轉「糖尿病前期」的唯一方法。請你盡快至「新陳代謝科」抽血檢查,確認你的血糖狀況。
正光關心你的健康
正光一直以來都致力於陪伴大家度過各種「痠痛」的時刻。但我們更關心的是,你是否能分辨「勞累型痠痛」與「疾病型痠痛」。
在世界糖尿病日這天,我們想提醒所有朋友:正視身體的每一個細微信號。
如果是運動或工作後的痠痛,正光是你最好的夥伴;但如果是長期、模糊、伴隨其他症狀的疲勞痠軟,請務必尋求專業醫療協助。
早期發現,積極預防,正光與你一起守護健康!
常見問題 FAQ
Q:糖尿病前期可以逆轉嗎?
A:可以! 這是最關鍵的黃金時期。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資料,在「糖尿病前期」階段,若能積極介入,透過飲食控制、規律運動和體重管理,有很高的機率可以逆轉血糖,讓身體回到正常狀態。
Q:這種糖尿病警訊的疲勞痠痛,可以貼貼布嗎?
A: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!對於糖尿病引起的「神經病變」(刺、麻感),貼布的清涼或溫熱感,或許能「暫時轉移」你對不適感的注意力,但它治標不治本,無法解決根源的「高血糖」問題。 不過,這反而是一個絕佳的「判斷點」: 如果你發現貼了貼布,痠痛感依舊(尤其是刺麻感沒有消失),這就是一個重要訊號!它在提醒你該去的不是國術館,而是「新陳代謝科」。
Q:為什麼世界糖尿病日要訂在 11 月 14 日?
A:這是為了紀念加拿大科學家弗雷德里克·班廷爵士 (Sir Frederick Banting) 的生日。他在 1921 年與助手共同發現了「胰島素」,這項發明拯救了全球無數糖尿病患者的生命,意義非凡。
常見迷思:你以為的糖尿病,其實有很多誤會
你對糖尿病有多少誤解? 看看你中幾條?
迷思 1:糖尿病一定會有症狀?
❌ 錯!大多數沒有明顯症狀。
很多第 2 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前完全無不適,等到出現症狀時,血糖已失衡很長一段時間。
✔ 正確觀念: 糖尿病前期與早期通常「無症狀」或「症狀非常輕微」,定期健檢才是關鍵。
迷思 2:只有老人會得糖尿病?
❌ 錯!年輕族群正快速增加。
WHO 已指出:第二型糖尿病兒童與青少年案例正在上升。
✔ 正確觀念: 別以為年輕就沒問題!含糖飲、高壓生活、活動量不足,正是讓糖尿病年齡層大幅下降的主因。
迷思 3:我不胖,所以不用擔心糖尿病?
❌ 錯!瘦的人也可能血糖偏高。
脂肪堆積位置、家族史、壓力與睡眠品質都會影響血糖。
✔ 正確觀念: 「體脂肪分佈」比體重更重要——內臟脂肪高的人風險更大。
迷思 4:喝無糖手搖飲就安全?
❌ 不一定!無糖 ≠ 無影響。
珍珠、椰果、奶蓋、黑糖粉圓都含大量碳水,仍會讓血糖爬升。
✔ 正確觀念: 「含糖量」不是只看飲料,而是整杯飲品的總碳水。
迷思 5:疲勞、痠痛不會跟糖尿病有關?
❌ 錯!可能是早期警訊之一。
血糖不穩會影響能量利用、電解質、神經功能,造成「非典型症狀」 如:疲倦、痠軟、抽筋、刺麻。
✔ 正確觀念: 若疲勞伴隨三多一少(吃多、喝多、尿多+體重減輕),必須立即檢查血糖。
迷思 6:糖尿病前期一旦開始,就不可逆?
❌ 錯!糖尿病前期是最好逆轉的階段。
✔ 正確觀念: 透過飲食+運動+體重管理,有很高機率可以回到正常血糖。
參考文獻 (References)
-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(WHO). (2024). Diabetes Fact Sheet.
(https://www.who.int/news-room/fact-sheets/detail/diabetes) -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(WHO). (2025). World Diabetes Day 2025: Diabetes across life stages.
(https://www.who.int/campaigns/world-diabetes-day/2025) -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(IDF). About WDD.
(https://worlddiabetesday.org/about-wdd/) -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. (2023). 你是糖尿病高危險群嗎?要小心糖尿病默默上身!
(https://www.mohw.gov.tw/cp-6565-74381-1.html) -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. (2025). 代謝症候群是警訊 穩糖5招預防糖尿病.
(https://www.hpa.gov.tw/Pages/Detail.aspx?nodeid=4878&pid=19581)
【健康資訊免責聲明】 本文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衛教參考,並非醫療建議。
所有健康狀況和治療應諮詢合格的專業醫療人員。若你有任何醫療問題,請立即尋求醫師的協助。